安塞腰鼓的文学常识
1、安塞腰鼓是一种具有2000年以上历史的独特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,它以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和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,充分体现了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、悍勇威猛的个性。安塞腰鼓在中国各地展现风采,并被世界瞩目。
2、安塞腰鼓是一种具有2000年历史的独特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。这种腰鼓像狂飚般在黄土地上掀起,展现了西北黄土高原农民的朴素豪放性格,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。安塞腰鼓在北京、香港以及中国各地展现风采,并受到世界瞩目。它的动作豪迈粗犷,舞姿刚劲奔放,充分体现了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、悍勇威猛的性格。
3、一前言安塞腰鼓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表演形式,被誉为天下第一鼓,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。 自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国家重视之后,安塞腰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4、感叹号的运用:27个感叹号,使情感表达更强烈,反复出现淋漓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、黄土高原的赞美之情。 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:如:“好一个安塞腰鼓”、“愈捶愈烈”,深化主题、强化情感。 问题拾遗: 根据文意,将“飞溅”、“亢奋”、“燥热”三个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的括号中。
我想知道林伯渠的详细资料
林伯渠(1886年-1960年5月29日),原名祖涵,号伯渠,字邃园,出生于湖南省临澧县修梅镇凉水井村一个普通的乡村家庭,着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、教育家。
林伯渠早年受戊戌变法影响,1902年考入湖南公学,1903年成为公费生赴日留学,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,支持孙中山。1906年,他在长沙办理振楚学堂,1907年随朱家宝赴东北筹备反清行动。1911年回国后,积极争取湖南西部驻军支持,参与护法战争。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中,林伯渠担任重要职务,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。
林伯渠,1886年出生于湖南安福(今临澧县)修梅镇凉水井村的一个普通乡村家庭。1902年,他进入了湖南西路师范学堂,之后通过选拔考试,于1904年春被选送去日本东京弘文学校公费留学。在日本,他于1905年8月加入中国革命者同盟会,但面对日本文部省的《取缔清韩留学生规则》,他愤慨至极,毅然决定回国。